查看原文
其他

那个砸200万给孩子集卡的爸爸,掀开了多少父母的遮羞布

365读书 2022-12-02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窈窕妈妈 Author 窈窕妈妈

后台回复“读书”

即可免费领取52本精读好书


|窈窕妈妈    主播|木清风

来源|窈窕妈妈


01


大家好,我是窈窕妈妈。


好像每个男孩都逃不出“奥特曼真香定律”。


前几天闺蜜还跟我吐槽,自从她4岁的儿子入了奥特曼集卡坑,她老公现在逢店就买,就为了给孩子惊喜。入坑半年少说也得花了几千块,她都管不住。


这还不算什么。


前两天,北京家长花200万给娃集卡还没集齐的话题引发热议。



很多人说“这也太惯着孩子了,这不浪费钱吗?”也有人说,“人家有钱爱买买呗。”


在我看来,集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出于孩子的社交需求,家长适当满足是没问题的。


抛开消费观不说,我觉得那段对卡游店店员的采访内容,反映出的家庭教育问题更值得注意。


据某个店内员工观察,大部分纵容孩子购买卡片的家长,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的双职工家庭。


他们平常也是把孩子给老人带,周末就带孩子来买卡片。


有位妈妈说:“我儿子4岁,陪他玩太累了,花几百块给他买卡,孩子能高兴好几天,我觉得值。”


似乎在她看来,拿钱换得了“闲”,这可比花时间精力跟孩子相处简单多了。


可是,用物质来代替陪伴,真的对孩子好吗?


01

当父母把“物质”等同于爱


很多自认为重视孩子的父母,恰恰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。


在他们的眼里,能给予孩子不愁吃穿的生活,便是所谓的爱了。


或许很多人对这样类似的句话都很熟悉:


“爸爸妈妈得挣钱养你啊。”

“玩具都给你买了,你还想怎么样?”


心理学家班杜拉说,孩子在成长、融入社会的过程中,最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观察学习父母的情感、行为模式。


如果父母常常告诉孩子,我给你钱就是爱你。


那么孩子渐渐就会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:父母给我钱花才是爱我。


《金牌调解》中的女孩崔静,就是被这样毁掉的。


小时候,她的妈妈坚持外出打拼挣钱,说要给女儿好的物质生活。


“你自己乖乖地在家呆着,我去给你挣很多很多钱回来。”


整个童年,只有一台电视机陪伴着她。


如今,三十岁的崔静,仍然觉得跟父母要钱是天经地义。


“因为妈妈一直在告诉我,她在为我挣钱啊。”


节目中,很多人指责她,骂她啃老。



可很少有人明白,她对于物质的索求,正是对爱的渴望。


其实,很多像崔静一样的啃老族,内心是极度分裂的。


一方面,他们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不对,是被批判的。


但另一方面,“金钱”又是他们和父母唯一的情感桥梁。


因此,他们宁愿活成一个“废人”,受人所指,也不想切断和父母物质层面的链接,这是他们被爱着的证明。


父母以爱为名的“富养”,不仅在透支孩子的未来,还会影响孩子的亲密关系。


电视剧《完美伴侣》中,陈珊对待家人的方式,便是母亲的复刻。


陈珊小时候,妈妈沉迷工作,只为给她好的学习、生活条件。


她长大后,也成了工作狂。努力给家人换了好房好车,却忽略了丈夫、孩子的情感需求。



她常常感到愧疚,却没办法让自己停下来。


因为她潜意识里认为,爱家人的唯一方式,只有努力挣钱。


她对于钱的执念,反而伤害了她的婚姻关系,也让她缺席了孩子的成长。


02

父母懒得用心,对孩子意味着什么?


父母只用物质来满足孩子,其实会加深孩子内心的匮乏感。


心理学有一个观点是,亲子关系需要“用心”相处,如此才是彼此深入的过程。


那父母怎么做才算是用心对孩子呢?


提供必要的物质需求,再给予一定的陪伴就可以了吗?


要是站在孩子的角度,陪伴其实也分很多种。


用心相处的关键,一定是高质量陪伴。


拿之前看过的一个咨询案例来说。


一位来访妈妈困惑,女儿四岁前一直是个小天使,但从五岁开始,逐渐变成了小魔头。


总是发脾气,攻击自己和伴侣。


“可我从未和女儿有过长时间的分离,而且她喜欢什么基本都会买,虽然看了很多育儿书籍,但感觉没什么作用。”


深入聊天后,咨询师发现,原来妈妈小时候缺乏被拥抱的体验,她十岁前并未和父母一起生活。


所以,她一直对“亲密接触”有抵触心理。


妈妈对孩子的照顾细致倍加,但更像是完成育儿任务一般。


比如,喂饭只是喂饭,喝水只是喝水,哄睡只是哄睡。


所谓的陪玩,也只是坐在孩子身边,并没有参与进去。


用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话来说,就是没有“无形的母爱”在传递。


于是,咨询师给了妈妈一个建议:


把和女儿的相处,当成是一种游戏,放松一些,别太拘泥于形式。


后来,她开始学着用心去做这些日常的事情。


比如,增加和孩子之间的互动,仔细触碰孩子的身体,多拥抱她,询问她的感受,陪她玩幼稚的游戏等等。


一段时间之后,孩子的脾气果真好了许多,还会时不时地向父母表达“我爱你”之类的话。


其实父母是否真的用心,孩子是可以深切体会到的。


想起《变形计》里的女孩刘思琦。


16岁的她,每个月要花掉几万块钱。自理能力堪忧,需要别人给穿衣服,剪指甲,喂饭。



刘妈妈觉得女儿越来越任性了。


给她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的生活,怎么一点都不知道体谅自己?


爱是需要双向流动的。


刘妈妈需要思琦的爱,可她有没有真正了解过女儿需要的是什么呢?


节目中说,妈妈雇了个叔叔专门当女儿的司机、保镖,专职陪玩。


那刘妈妈的角色是什么?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?


亲子关系,不光在于养,更重要的是“育”。


如果父母没有用心去养育孩子,那么孩子便无法体会到“无形的爱”究竟是什么。


那么孩子自然无法和父母建立真正的深层关系。如此一来,又谈何互相理解、体谅呢?


03

得到就等同于失去


现实中,用物质条件和孩子做交换的父母,不在少数。


就像有的家长给孩子买游戏机、平板电脑,其实是想让自己躲个清净。


哪怕孩子提出陪伴的需求,父母也会仍下一句:


“不是给你买了xxx吗?你自己去玩吧。”


久而久之,孩子也会疑惑:


难道我拥有了这个,爸妈就不能陪我了吗?


难道我得到什么,就必须用更重要的东西作为交换吗?


如果孩子的内心埋下了意识,那么长大后,就很容易感到焦虑、没有安全感。


知乎上有一个问题:家境好的女孩,自信是不是天生的?


有个高赞女孩的回答,让人心疼。


“我从小就有一屋子玩具,可其中没有一件,拥有我和父母共同的回忆,这是我自卑的根源。”


小时候,她要什么,父母就会给什么。


可唯一的交换条件是,要懂事,听话,不能打扰他们工作。


她只能一个人在房间里和玩具对话。


“父母让我觉得,爱是功利性、可交换的条件,这导致我一直没有安全感。”


恋爱时,她不敢提要求。


她害怕需求被满足的同时,也会失去对方的陪伴。


面对恋人的付出,她诚惶诚恐。


她担心自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,来作为得到的补偿。


“家境好不好,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,而是爱。”


很多在“条件教育”下长大的孩子,为了得到爱,甚至会排斥物质。


他们害怕争取、畏惧成功,一直活在自我打压、自我否定的困局当中。


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,得到即失去。爱与金钱,是相互对立的关系。


04

任何事物,都无法替代亲密陪伴


父母物质上的溺爱,无法补偿孩子心理的匮乏。


因为孩子真正需要的,是父母的亲密陪伴,而不是金钱的满足感。


亲密陪伴,是以真诚之心走进孩子的世界。


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、允许、接纳和欣赏。


正如鲁迅先生所说:


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,而是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,内心就会充满力量,会感到温暖,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,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。


关于爱的真正答案,在于心,在于灵魂。


「转发、在看」吧,我们总说来日方长,但现实却是世事无常。


毕竟,爱一旦过期,再弥补,可就来不及了。




END

往期精彩


“如果是见你,我会用跑的”,这一幕看哭80万网友

“恶魔医生”刘翔峰严重违法被彻查,更多丑闻曝光,他的报应终于来了!

那个被董明珠钦点的“接班人”,消失了…


作者窈窕妈妈(ID:iiimum),你关心的育儿问题,这里都有答案。陪伴千万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。转载请联系(ID:iiimum)授权。


主播:木清风,电台主播。浮躁的空气里,想和你一起静心呼吸。个人公众号:木清风(ID:man_morning)


歌曲:

1、不知名

2、向往——彭青

👍

如果您喜欢365,请点赞,让我们知道,您曾来过~~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